齐家坪遗址

更新时间:2024-02-15 12:45

齐家坪遗址,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齐家镇(原排子坪乡)园子坪村齐家坪社,分布面积50万平方米。齐家坪遗址是齐家文化的命名地,是中国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主要文化遗存。

历史沿革

民国十三年(1924年),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首次发现并进行了发掘。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5月,中国现代考古学家夏鼐带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黄文弼等,对齐家坪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6月,中国现代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裴文中,与中央地质调查所西北分所朱泰恒等对齐家坪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

1958~1962 年1月,甘肃省博物馆考古队对齐家坪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

1975年,甘肃省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大面积考古发掘。

1982年6月,临夏州文物“四有”工作组对齐家坪遗址进行了复查。

1987年,临夏州文物普查队在“二普”中对齐家坪遗址进行了复查

2008 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评估地下遗存的完整性,对齐家坪遗址进行了系统勘探。

2010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对齐家坪遗址再次进行了复查。

2014 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大面积地表采集调查、地磁探测及 RTK 地貌测绘。

遗址特点

齐家坪遗址,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500米,分布面积50万平方米,遗址所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南北各有一深沟,将遗址与其他台地相分开。台地中间有一条呈东北——西南向的深沟将台地绝大部分切割为两半。

齐家坪遗址,房屋大多数是方形或长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房内大多有白灰面铺设的居住面,中间有一个圆形的灶炕,旁边有储物的窖坑。另外也发现居住面上有两层或多层的白灰面现象,间距一般为5厘米左右,下层白灰面较厚,上层较薄。在原有居住面损坏后在上面又用泥土填平,再敷一层白灰面的痕迹。

文物遗存

综述

齐家坪遗址出土了各类遗物,出土物包括石器、陶器、骨器、玉器、铜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其中出土的陶器以素陶为主,陶制精细,器形多样,主要为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还有少量的灰陶,器形主要有双耳罐、三耳罐、大口瓶、鬶和鸟形壶等。出土的彩陶数量较少,彩绘多用红彩或黑彩,彩纹多为简便的网格纹、菱形纹、波折纹等,在砂陶上有绳纹,附加堆纹等,图案精美,线条规整,出土的骨器既耐用又精致,不仅可以观赏,还能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器皿达到使用效果。其中铜镜、玉琮、三足鬲、带柄陶盉等不仅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物,更是一件件小巧玲珑、可供观赏的艺术品。

铜镰

铜镰长18厘米,厚0.5厘米,宽2.7 厘米, 铸造工艺采用了两扇单合范浇铸。

铜斧

红铜斧长15厘米、刃宽3.2厘米、顶宽4厘米、厚3.1厘米,空首,内中残留了木柄的断茬。

铜镜

铜镜形状呈扁平圆形,直径6.2厘米,厚0.3厘米,镜面光素无饰,背面中央有一桥形钮,钮高0.5厘米。

文物价值

齐家坪遗址是最早发现的齐家文化遗址,齐家文化的命名地,在齐家文化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研究齐家文化的来源、去向、年代、分布、演变分期、文化性质、社会发展阶段以及与周边地区其他考古学文化关系等诸多问题的重要实物资料。同时齐家坪遗址出土了各类遗物,其中铜镜、铜斧、玉琮、带柄陶盉等遗物特色明显,器形制作精美,线条流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再次齐家坪遗址是广河县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对于丰富广河县、临夏州乃至甘肃省的文化内涵,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地方知名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充分展示和利用齐家坪遗址,不仅可以深化城市的形象,而且对提升地方知名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保护措施

1996年11月20日,齐家坪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齐家坪遗址,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齐家镇(原排子坪乡)园子坪村齐家坪社。

交通路线

广河县内乘坐K3/战国秦长城遗址下车,在战国秦长城遗址站下车步行前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