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象山

更新时间:2023-04-03 21:47

观象山位于中国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是观赏青岛市容及海景的佳处。观象山旧称“大鲍岛东山”,海拔78.9米,是青岛老城区制高点之一。观象山公园的“穹台(穹台,即指坐落在观象山巅的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岛观象台。)窥象”是青岛十景之一,山顶观景台更是俯瞰青岛老城的绝佳之地。

简介

观象山是中国山东省青岛市的“十大山头公园”之一,位于该市的中心区市南区。观象山海拔79米,是观赏青岛市容及海景的佳处。

观象山在德国占领之前名为大鲍岛东山。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在此山兴建贮水池,遂命名为“水道山”。1905年,德国人将原设于馆陶路1号的皇家青岛观象台(1898年创建)迁至水道山上,与上海徐家汇观象台、香港观象台并称为远东三大观象台之一。1911年,此山改称“观象山”。1914日军占领青岛,更名为“测候山”。1923年,中国接收青岛后,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将此山定名为观象山,1931年在山顶建成穹顶天文观测室,1932年辟为公园。“穹台窥象”也被列为青岛十景之一。

观象山公园在1949年被海军接管,1957年,天文部分移交中国科学院,次年恢复公园,对外开放。1966年再度荒废。1985年经过恢复,重新辟为公园。目前此山仍分为两部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岛观象台,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司令部气象区台。前者对外开放,后者为军事管理区。德国人于1910年到1912年所建的花岗岩古堡式观象台办公楼旧址保存完好,是一幢颇具特色的德式建筑。山上还有1952年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中国各地的海拔高度以此为基点计算),以及1987年设立的“万国经度测量纪念碑”。

历史沿革

青岛观象台,是中国现代天文事业的发祥地之一,1898年由德人所创,先在馆陶路,1905年迁至水道山上,开展天文、气象、地磁、地震等观测及研究工作。原水道山亦由此更名为“观象山”亦称“测候山”。 1914年至1922年被日军占领,1924年由我国著名气象学家蒋丙然、天文学家高平子等代表中国政府正式接管。蒋、高二人分别担任台长和天文磁力科长职务,从此开始了卓有成效的开拓性工作,开创了中国近代的天文事业,使青岛观象台与上海徐家汇观象台、香港观象台并称“远东三大观象台”。 1924年,青岛观象台开展了我国自己的时间服务工作。1925年,高平子利用德人留下的16厘米天文望远镜对太阳黑子进行观测与研究,为我国积累了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现代太阳黑子资料。 1926年,青岛观象台作为我国唯一代表应邀参加了第一届万国经度测量工作,由高平子主持,于1926年10月2日至10月30日对观象山东部山巅观测点进行了经度测量。测量结果,成绩优良,得到国际经度测量委员会主席的专函称赞。1933年10月1日至11月30日,青岛观象台再度应邀参加了第二届万国经度测量工作。这是我国天文界参加的最早的两项国际联测活动,均以优异的成绩为我国赢得了荣誉。为此,中国天文学会和青岛市政府于1987年在观象山顶合立了一尊“万国经度测量纪念碑”以示纪念。1928年又成立海洋科,我国的海洋科研工作由此起步,青岛水族馆即为海洋科所属的实验室。

发展

30年代是青岛观象台发展的辉煌时期。1931年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高14米、直径7.8米的穹顶天文观测室在观象山顶落成。1932年我国引进的第一架直径32厘米天文望远镜投入使用,它标志着我国天文事业从此步入现代化的行列。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青岛再度被日军占领,观测工作受到极大影响。直到抗战胜利,各项工作才相继恢复。1949年青岛解放,观象台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哈雷彗星的观测与研究中,摘取了中国科学院1989年自然科学一等奖的桂冠。观象台除开展科研工作外,还积极开展科普旅游活动,为游人赏月、观星、观看太阳活动和九大行星

旅游资源

观象山海拔79米,山势和缓,顶部平坦,花木葱茏,环境非常幽美,据记载,观象山30年代初就已为辟公园。解放后进一步植树绿化,栽花种草,铺设石砌路径和石桌石椅、凉亭、花廊等。山顶处还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测绘局于50年代所建的全国水准原点,全国各地的海拔高度皆由此点起算。80年代中期,观象山公园被规划为开展天文气象科普教育和登高游览的活动场所。 游览时间:最短30分钟

景点常识:

最佳游览季节:

门票价格: 0

交通:乘1路,221路,225路观象路站下,2路,5路,205路,212路,214路,218路,222路,301路,305路,308路,320路,325路,366路,702路,隧道1路,隧道3路,隧道5路,隧道7路市立医院站下。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