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先驱报

更新时间:2022-09-16 15:14

《纽约先驱报》(The Herald)由贝内特(J.Bennet)1835 年5月6日在纽约创办。

宗旨

《纽约先驱报》的创办人说“我们将不支持任何党派,不做派系或小团体的机关报。……我们将致力于纪录事实,记录公共的和主要的事件与问题。我们不说废话,不带偏见,公正的、独立的、无畏的和善意的进行报道,并且适当的加以评论。”

最早战地报道

1838年1月的一天,《纽约先驱报》的发行人贝内特派出一名特别记者,采访了一群安扎在尼亚加拉瀑布几公里外的一个小岛上的加拿大反抗者,以“获取小岛上一切可能得到的消息”。贝内特命令他必须“得到事实——反映真相——不管是赞成的还是反对的”。结果,这名特别记者被允许在小岛上一直呆到夜幕降临,从而确保《纽约先驱报》击败其他所有对手,获得了“来自战争所在地最早的真实消息”。在美国新闻史上,这位记者和他的另一位同事寄给纽约贝内特的报道成了最早的战地报道之一。

1837年加拿大的反抗,源于人们对政府体制与经济困难的强烈不满。对于这些起来反抗殖民统治的起义者的前途命运,美国的观察家们十分清楚。在加拿大,从11月底的第一场战争到反抗者最后被镇压,前后不超过一个月。然而,到12月中旬,这场战争仍未完全结束,主要因为它的两个关键人物,麦肯齐和帕皮诺穿越边界逃到了美国。尤其是麦肯齐,决不甘心失败,12月13日,他与一群追随者在加拿大边界那瓦岛上建立了临时政府。《纽约先驱报》的记者虽然错过了对起义本身的大部分报道,却在小岛上找到了同样值得报道的新闻。在最初战斗后的第六天,《纽约先驱报》就刊登了第一篇报道《从魁北克来的绅士》,但是,并没有引起注意,贝内特开始亦认为危机会很快过去。

但是一周后,他改变了看法,认为与1836年的得克萨斯革命一样,加拿大处在一种“起义和革命状态”中,他解释了运用最新报道方式的必要性:随着加拿大事态的发展,各种谣言开始流行,而我们无法找到一种说法。来自法兰克福与伯灵顿的每一条消息都值得怀疑。那些地方拥塞着加拿大难民,他们对事件怀着最好的愿望;为了不使朋友们沮丧,他们隐瞒自己的损失;他们夸大皇家军队得到支持的困难;我们也不愿意盲目地相信蒙特利尔报纸的报道,作为同党,他们使事件的报道蒙上了自己的感情色彩。

为了得到“事态进展的最真实的描述”,《纽约先驱报》决定派遣记者奔赴加拿大,他将成为报纸“公正的不带偏见的信息”的来源。不久,纽约又接到了“尼亚加拉前线”战争升温的消息。12月29日,一队加拿大皇家士兵越过河流,焚烧了一条名为“卡罗林(Caro2line)”号的小汽船,这条小船停泊在靠近美国的一侧,是用来给那瓦岛运送物资的。关于三四十个手无寸铁毫无抵抗力的美国人马死亡的最初报道触怒了人们,同时使纽约居民像蜜蜂嗡嗡一样到处散播着与英格兰开战的谣言。在消息传到的同一天,贝内特宣布:在从奥尔巴尼到战争所在地那瓦岛的战线上,他已布置了3名记者,并且要求他们找到最近的邮局,以加快消息的传递速度。此后,从1月的第一天直到三星期后反抗者撤离那瓦岛,有两个记者坚持每天从奥尔巴尼与布法罗发出报道。与有关这场反抗的前期报道相比,这时的记者来信真正成了消息的主要来源,与其他报纸交换来的消息仅仅作为补充或者在缺乏新闻时才用上。

《纽约先驱报》的报道在两个方面与众不同。第一个是组织的精密程度。贝内特将从奥尔巴尼到尼亚加拉瀑布的记者串成一线,显得深思熟虑。在奥尔巴尼,一位被称作“莫罗”(Moreau)的记者,整理归纳来自布法罗与罗切斯特报纸的消息,访问会见从布法罗来的旅游者,叙述引用私人信函中的内容,评论报道首都对边界事件的反应,他更好地运用与纽约州的联系方式,自如地行使一个助理编辑的职责。使《纽约先驱报》的报道不同于其他报纸的第二个特征是记者的观点。贝内特骄傲地宣称,他指派了能干的记者奔赴战场,他们将提供真实的可靠的事实。

在新闻史上,他们的工作在两个方面显示出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它表明战地报道的出现与传播新技术的采用没有必然的联系。其次,对于战地报道的发展来说,《纽约先驱报》的报道显示了与当时的其它报纸显著的不同。由于贝内特努力使记者尽可能迅速而真实地传递信息,并极力强调收集事实的重要,这预示着19世纪战地报道的繁荣。

发展历史

1846年5月,由《纽约先驱报》、《纽约太阳报》、《纽约论坛报》、《纽约商业日报》、《快报》、《纽约信使及问询报》联合组建美联社。

1848年,纽约六家报纸:《纽约先驱报》、《纽约太阳报》、《纽约论坛报》、《纽约商业日报》、《快报》、《纽约信使及问询报》的代表举行联席会议,决定在纽约成立两个合作性新闻搜集机构。第一个是“港口新闻社”,另一个是“纽约报业联合会”(未成型)。

不同于19世纪另外三大通讯社(哈瓦斯社、路透社、沃尔夫社),港口新闻社是合作性质的组织,不以赢利为目的,一切费用由各家平均分摊。

1966年,《纽约先驱报》老板惠特尼宣布与《华盛顿邮报》老板凯瑟琳·格雷厄姆建立伙伴关系,成立合作联盟,目标是“赢得巴黎”。借助格林厄姆的财力。

60年代,《纽约时报》国际版创办,在亏损数百万美金之后,开始觊觎《国际先驱论坛报》欧洲版。

1967年5月,老亚瑟·苏兹伯格关停了《纽约时报》国际版,与惠特尼和《华盛顿邮报》一起共管《先驱报》,各占1/3股份。他们改称其为《国际先驱论坛报》。

截至90年代初,惠特尼已向《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出售其持有的《论坛报》所有股票,欧洲传媒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10年前,《金融时报》进入欧洲市场,《欧洲华尔街日报》、CNN及其它媒体紧随其后。从90年代中期开始,来自其他日报的激烈竞争及每年数百万美元的亏损使《论坛报》遭遇严峻挑战。

90年代中期,在成功拓展国内市场后,苏兹贝格迫切需要甩开《华盛顿邮报》老板、世交格雷厄姆家族,畅通无阻开拓世界市场。1997年,戈尔登和苏兹伯格从父辈手中接管《纽约时报》,成为新管理团队中一分子。戈尔登说,从那时开始,他们一起讨论全面接管《论坛报》的可能性。

2001年,84岁的凯瑟琳.格雷厄姆去世。《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开始向《论坛报》管理层施压,两报经营理念迥异。为维持这个优秀新闻平台,《华盛顿邮报》愿意接受适度亏损。而《纽约时报》恰恰相反,声称如果《论坛报》继续赔钱,将停止投资。

2002年,《纽约时报》时任执行总编雷恩斯开始与苏兹伯格密谋接管《论坛报》之事。他们先是购买了《华盛顿邮报》持有的《国际先驱论坛报》50%的股份,进而完全控制了这份立足巴黎的报纸。

头版的变迁

《纽约先驱报》创刊号,头版刊载3条新闻,外加华尔街股票行情。新闻和标题都很小,标题用字的大小只比正文大一号。在那个时候,报纸是公众获得新闻的渠道,“凡是报上登的,都会有人读”--这就是当时办报人的观念,因此不太考虑版面美观、标题醒目等等。

1914年6月29日《纽约先驱报》的头版版面布局。通栏标题两行,内容是:佛郎西斯·雯迪南大公和大公夫人在乘坐汽车穿过波斯尼亚萨拉热窝时遭枪击身亡。雯迪南大公是奥地利王储,他的遇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整个页面共7栏,通栏标题下面左右对称,第一栏的小标题的内容是“凶手是一个学生,他向他们(雯迪南大公和大公夫人)开枪,后者当场身亡”;第七栏的小标题是“凶犯的同谋扔燃烧瓶,几名随从受伤”。页面上的照片是对称安排。通栏标题下面,左右对称,分别刊登雯迪南大公和大公夫人的“标准像”;这“标准像”中间有3张照片,从上到下分别表现雯迪南大公和大公夫人共乘一辆汽车、雯迪南大公及夫人的“全家福”以及雯迪南大公在维也纳的府邸。在这5张照片的下面还有两张照片,也是左右对称,分别占据第三、第四两栏,左面是奥地利皇帝约瑟夫,右面是王储雯迪南夫妇。

而1945年4月22日《纽约先驱报》头版,我们可以发现这家报纸的头版版面设置在几十年中发生了何等巨大的变化。首先是通栏标题极其简短、有力、醒目,3个英文词(RUSSIANS IN BERLIN)的意思是“俄国人打进柏林”。整个页面共8栏,从左到右分别刊登3条新闻:“盟国起草联合国成立宣言(第一栏)”、“冲绳战役方兴未艾,日军步步后退”(第二、三栏),以及“美军第三军占领捷克名城”(第四栏)。然而,我们能够发现,页面的重心在右面。首先是跨第五、第六栏上方表现当时战场态势的地图破坏了版面设置的对称,跨第七、第八栏的副标题、小标题进一步把读者的目光“拉”到右边。副标题的内容是:“红军坦克攻近烈火熊熊的(德国)首都”;小标题是“俄国军队距国会大厦仅3英里;(法西斯)少年团投入战斗”。

在信息技术不发达、报纸是公众获得新闻的渠道的那个漫长岁月中,对称式版面是报纸头版设置的标准模式。对称式版面不能说全无优势,至少有一种几何美感,因此西方报纸有时也用。问题是这种设置重点不突出,往往分散读者的注意力。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