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议

更新时间:2023-08-30 21:36

清议是东汉后期官僚士大夫中出现的一种品评人物的风气。 这些官僚士大夫以太学为中心,希望通过“清议”,表达自己对现实统治的不满,希望引起统治者的重视,来挽救外戚宦官专权下走向覆灭的东汉王朝。

代表人物

李膺(110年-168年),字元礼,颍川襄城(今河南襄城)人。举孝廉,历任青州等地太守,转乌桓校尉,徵度辽将军。后为河南尹,与太学生郭泰等交游,反对宦官专擅,纠劾奸佞。在太学生的心目中,他是“天下楷模”,凡受到他的赏识,皆被誉之为“登龙门”。延熹九年(166年),他捕杀交通宦官的张成,史称“张成事件”,为引起党锢之祸的直接导火线,他也因此被捕入狱。次年虽获释,然仍终身禁锢,不准为官,而声誉更高,士子称他为“八俊”之首。俊者,言人中之英俊。灵帝即位,窦武辅政,引他为长乐少府。不数月,武为宦官所害,党祸再起,他被下狱拷问致死,妻子徙边,父兄及其门生故吏并遭禁锢。

典故

东汉后期,宦官专政不仅使政治黑暗,而且也垄断了仕途。这时的选举、征辟(bì闭),都要按照他们的爱憎行事,这就严重地侵夺了士人的上进之路。这一时期,太学生已发展到三万余人,各郡县的儒生也很多,他们上进无门,就与官僚士大夫结合,在朝野形成一个庞大的官僚士大夫反宦官专权的社会政治力量。他们“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覈(hē核)公卿,裁量执政。”这就是所谓的“清议”。

所谓“激扬名声,互相题拂”,主要是比较廉正的官吏、士人、太学生等互相标榜。如说:“天下模楷李元礼李膺),不畏强御陈仲举(陈蕃),天下俊秀王叔茂(王畅)。”所谓“品覈公卿,裁量执政”,主要是批评宦官专权乱政。如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样的议论自社会流入太学,太学生以郭泰为首,奉司隶校尉李膺、太尉陈蕃为领袖,公开与宦官集团相对抗。

清议在当时的社会起到了激浊扬清的作用。

清议与党锢之祸

清议最早出现 在东汉后期。当时士大夫阶层出现了一种品评人物的风气,善于品评人物之人,被视为“天下名士”他们对人物的评论可左右乡闾舆论,因而影响士大夫的仕途。当时政治腐败,这种品评人物之风被称为“清议”。具有一定激浊扬清的作用,但是士大夫因此而沽名钓誉,“饰伪以邀誉,钓奇以惊俗”。

东汉时代最著名的清议运动为太学生清议。安帝以来,农民暴动四起。太学生认为宦官外戚的统治是引起民怨,招致王朝衰败的主要原因,因此力图以清议的手段打击宦官外戚势力,挽救东汉政权。

太学生最推崇的是李膺陈蕃王畅等士大夫。因而清议他们说“天下模楷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甚至,将与李膺郊游称为“登龙门”。太学生此举引发了著名的党锢事件。而党锢事件发生后,太学生与正直士大夫并未被吓到,清议运动更为高涨。一些士大夫甚至主动提出要与党人连坐,一同接受禁锢。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