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话

更新时间:2024-06-15 15:54

海南话(Hainanese),又称琼语海南方言,属汉藏语系汉语语族闽语闽南语雷琼片,海南话和福建的闽南话(泉漳片)、雷州话、潮州话同属于闽南语系。海南话于海南省使用最广泛、使用人数最多,全省有500多万居民通用,主要分布在海口文昌琼海万宁定安屯昌澄迈等市县的大部分地区和陵水乐东、东方、昌江三亚等市县的沿海一带地区。在不同地方,海南话语音和声调有所不同。与湛江市使用的雷州话统称“雷琼话”。

历史沿革

海南话,乃闽南语系的一支,海内外琼语同胞的共同母语。海南话和福建的闽南话(泉漳片)、潮州话、雷州话同属闽南语系一支,海南话和雷州话可通行,统称为“雷琼话”,但和潮汕话以及福建的闽南话无法通行。海南话通行范围很广,是海南岛及周边地区人民的日常生活使用。

雷琼地区的最早的人类可追溯到7000多年前,已于湛江遂溪县发现了早期雷琼一带的人类遗迹。其文明最早形成于商朝末期,属周商争斗而流亡于百越一带的先民,文献记载此地的人为“獠人”“俚人”“俚獠”等,海南“黎族”和广西“壮族”等为生活而没有完全汉化的百越一带先民。

雷琼地区3000年前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的末期,奉“石狗”“石狮”等为地方图腾,一直传承。

冼夫人(522?——601)又称冼太夫人、谯国夫人,名英,古高凉(今广东茂名电白)人,是南梁、陈、隋三朝时期两广地区的俚族女首领、将军,冼夫人助隋平定岭南势力,率领各族民众归附隋朝,封为谯国夫人。历朝对她进行了多次追封,尊称她为“岭南圣母”。至此,“俚獠”与中原王朝的交流日渐频繁。

雷琼地区与中原的文化和语言差异巨大,因此,唐朝廷征召福建、广东民众入雷雷琼一带开化当地的“俚獠”,“莆田”等地积极响应朝廷的号召,多举家海陆两路迁往雷琼,分别驻扎于海南、湛江茂名、广西等地,将闽南语带入,与“俚獠话”融合形成了现海南话和雷州话的雏形。后陆续有派往雷琼地区的官员,雷琼地区逐渐汉化,没有汉化的部分主要分布于海南“黎族”和广西“壮族”等,“汉人”代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石狗图腾文化在雷琼地区开始兴盛,并自唐以来一直作为朝廷的重要粮仓。

唐宋采取了一贯的措施,在几百年间陆续有举家迁往雷州的“莆田人”等等。朝廷非常重视雷琼地区的开发,雷州半岛和海南岛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大量的商人来到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一带,经济得到非常快速的发展,一片繁荣的景象。雷州也成为了重要的官员流放之地,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有苏轼等名士名相。

南宋末期,元军的南下,南宋朝廷一路流亡,曾以雷州作为临时的首都,崖山跳海殉国一部分人,但是还有大部生活在今湛江硇洲岛。有大量跟朝廷逃亡的百姓,广府文化传播至茂名一带,雷州半岛有大量逃亡海南岛的百姓,以及其他地方的百姓,因此有众多的民族生活于雷州半岛和海南岛。

明清两代在雷州设雷州府,在海南设立琼州府,此时的海南话和雷州话与唐朝时无异,与海南话和雷州话基本相同,海南话更接近于唐宋元以及明初的雷州话,雷州府和琼州府与外地的商贸往来非常丰富,朝廷非常重视其粮食、珍珠等。并出了不少的名臣,最有名的是清代当任过福建巡抚闽浙总督陈瑸

民国初年撤销雷州府和琼州府,1988年海南建省,1994年海康县改名雷州市,海南话和雷州话的说法随着海南省和雷州市的经济发展以及文化学者等的推广,慢慢地在雷琼地区形成共识,是广东省湛江市最主要地方言,与海南话可合称为“雷琼话”。

分布地区

海南话在海南省约有500万人使用,约占全省总人口的80%,是海南使用最广泛,使用人数最多的方言。主要分布在海口、定安、文昌、琼海、万宁屯昌、澄迈等市、县的沿海一带地区。

基本特点

以琼海话为基础来研究海南方言,其主要特点是:(1)语音,有吸气音喉壁音送气音,没有卷舌音唇齿音,声调有阴平阳平、阴上、阴去、阳去、高去、阴入、阳入等八个调,而且入声调尤其突出,文白读音相去甚远;(2)词汇,构词形式多样,形容词AAB式结构更具特色;(3)语法,名词不带后缀成分,结构助词“地”的省略及“的”被“屋”所代替,差比句式是“WW过Y”,疑问句式是“V+不”或“P+不”。

海南话是传统汉语的继承者之一,仍然保存着传统闽南语的许多鲜明的特征(例如入声)。其中有一定的汉代方言词

语音系统

海南话拼音方案

Aa Bb Cc Dd Ee Ff Gg Hh Ii Jj Kk Ll Mm Nn Oo Pp Qq Rr Ss Tt Uu Vv Ww Xx Yy Zz

说明:字母的名称与手写体和英语相同。

bb, bh, d, dd, f, g gh, h, hh, j, k, l, m, n, ng, p, s,t th, v,(w),(y),z

说明:声母 hh 和韵母 i 相拼时,记作 yi;和韵母 u 相拼时,记作 wu 。

a, ab(ap), ad(ad), a, e, ag(ak), ai, am, an, ang, ao, e, ed(et), ei, eng, er, i, ib(ip), ia, iab,(iap), iag(iak), iam, iang, iao, id(it), ie, ig(ik), im, in, ing, io, iog(iok), iong, iu, o, ob(op), og(ok), oi, om, ong, or, ou, u, ua, uad(uat), uag(uak), uai, uan, uang, ud(ut), ue, ui, un

入声以 -b,-d,-g,-p,-t,-k 结尾,其音节发音短促有力。例如:dut【术】,gag【角】。

说明:表中调值为海口市口音的常见调值。海南各地的调值彼此略有不同,但均具有系统一致性。

1. 拼音形式:(声母)+ 韵母 + 调符。例如:ningz【能】,lok【录】,oc【学】。

2. 区域差别:某些声母和韵母,仅适用于拼读部分地区的口音。

3. 大写规则:参照英语书写的大小写习惯,例如,人名、地名和句子的首字母等需大写。

4. 双写规则:语气助词、感叹词象声词,其末尾字母双写。例如:maqq【吗】,lucc【噜】,lomzz【隆】。

5. 标点符号:参照英语的标点符号。

日常用语

1. 食糜(吃饭)

2. 行路(走路)

3. 汝讲的话真有味(你说得话真有意思)

4 咸膎炒番葛叶识何好食(虾酱炒番薯叶不知道多好吃)

民间谚语

潮水哈哈响,要有大风降(汉)

海面似街面,必有风胎成(汉)(风胎,指台风)

红云盖顶,找锚抛锭(汉)(海上将有台风)

惊蛰牛温溪,六月无水洗犁(汉)(温,海南方言,指在某处翻滚)

八月曝死鱼虾,当年就要寒冷(汉)

十月南风来报送,港北舅爹无盐(汉)(港北舅爹,指万宁港北港的打鱼人;赶无盐谓鱼货多)

戏歌

琼剧

琼剧,又称琼州剧、海南戏,是中国海南省的民间戏曲艺术。琼剧是南方戏剧的其中一个支系,主要以琼语为戏曲语言,因此流行地域亦仅限于海南岛两广之间。琼剧是当地的本土文化象征之一,相信已有一段颇长的历史,但实际起源时期却难以考知。

琼剧亦称“琼州戏”“海南戏”,与粤剧、潮剧汉剧同称为岭南四大剧种。琼剧历史悠久,是流行于海南省、广东雷州高州和广西合浦一带的地方剧种,由潮剧、闽南梨园戏吸收当地人民的歌谣曲调发展而来。

琼剧是在海南流行的杂剧(源于弋阳腔)的基础上,吸收闽南戏、徽调、昆腔、潮州正音戏、白字戏(潮剧)、广东梆黄、和海南民歌、歌舞八音、傀儡戏、道坛乐曲等逐渐形成的一个弋阳腔支系的地方剧种。琼剧曾经流行于东南亚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还被称作“南海的红珊瑚”。

海南省定安县被誉为“琼剧之乡”。

海南八音

海南八音”是海南乡土艺术的重要品种,因采用弦、琴、笛、管、箫、锣、鼓、钹八大类乐器演奏而得名。经多番努力,“海南八音”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音是海南乡土艺术的重要品种,每逢节日喜庆、婚丧礼仪、社交、祭祀场合,请八音队演奏成为琼北地区的风俗习惯。灵山镇一共只有6支八音队,每逢公期,就会看到八音队走街串巷,轮番演奏,多是《大开门》《大贺寿》《万岁喜》《槟榔香》等喜庆曲目。

海南话民歌

海南话民歌是用海南闽语方言咏唱的汉族歌谣,流传范围最大。海南调亦称四句调,调式单纯,音调优美动听,音调高低变化由歌者根据唱歌的内容而定,故能较好地表达歌者的思想感情

各地的海南闽语方言的语音声调各异,发音有所不同。在音调和发音上,各地区的海南闽语方言都烙上了明显的地域特点,如文昌话定安话、琼海话、万州话澄迈话、海口话、崖州话等,发音和声调都有所不同,因此,用海南闽语方言咏唱民歌民谣时,腔调、音韵、唱法也有所不同。如在古崖州一带流行传唱的海南调——崖州调、黄流调就明显和文昌、海口、定安、琼海的海南调不同。整齐的七言句和五言句是海南闽语方言歌谣的常用句式,但也有三七言句,四五七言句的长短句式,一节(首)多是四句。

海南闽语方言歌押韵要求严格,要求第一、第二、第四句尾字要押韵,并合平仄,每句的第二、第四、第六字要合平仄平或仄平仄,而且第一句尾字须是仄声韵,第二、第四句尾字必须是押平声韵,第三句不要求押韵,但应是仄声。五言四句式的韵律基本上和五言绝句相同,要求押尾韵和合平仄,也有的五言四句式民歌只在偶句押韵和合平仄。五言句和七言句通常要求一节四句只用一韵,换韵要在下一节才能换。但吟诵、说唱调中换韵较灵活,每押一韵后即可换韵,亦即一节(四句)可有两韵。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