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真寺

更新时间:2023-12-22 09:14

悟真寺在西安市蓝田县,其历史可追溯至西晋以前。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高僧净业奉诏兴建,正式称名“悟真寺”。隋唐时代,善导大师正是在悟真寺开创了净土宗,所以这里是是闻名中外的净土宗祖庭

寺院位置

悟真寺在西安市东南约五十公里的蓝田县境内,是闻名中外的净土宗祖庭;寺依终南山北麓,岩崖峻峭,曲水回环,茂林幽篁,流云飞瀑,自古即有“圣坊仙居”之称。

寺院介绍

悟真寺年代久远,其历史可追溯至西晋以前。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高僧净业奉诏兴建,正式称名“悟真寺”。隋末唐初,历经扩建,至唐开元初期,已成为拥有上下两院,含上方北院、上方南院、橡湾竹林寺、山北玉泉寺、山北水陆道场、河湾口华严院,共六大寺院群落,殿宇庭堂4000多间,僧众1000余人,据有山场田产5000亩以上的寺院。

隋唐之际,悟真寺高僧云集,名德会聚。仅百余年间,明见史载的便有:净业、慧超、法诚、法盛、静藏、空藏、慧远、慧因、保恭、启芳、玄果、玄际、法藏、惠详、清虚、楚金等一大批高僧。其中净业、静藏先后在长安鸿胪寺教授外国学僧,启芳、玄果为现证三昧往生之先达,法藏尊号华严大师,法盛赐号悟真禅师,楚金敕谥大圆禅师,慧超与天台智者大师同为大苏山慧思大师上足,慧远为三论宗吉藏大师上足,保恭为唐初十大德之首,慧因亦为十大德之一;并皆德高化广,神智超异,帝王归敬,道俗尊仰。

真正令悟真寺大放光彩、名传千古的是被尊为“弥陀化身”的净土宗二祖——善导大师。

善导大师(613-681),山东临淄人(《新修往生传》。一说安徽泗县人,《瑞应珊传》。)俗姓朱。因常住终南山悟真寺,号“终南大师”;又因口念佛号,随出光明,尊称“光明大师”、“光明和尚”。

十一岁依密州明胜法师出家,十八岁见西方变相图,大受感动,发愿往生。二十岁受具足戒,特尚《观经》。

贞观九年(635年)二十三岁时从庐山来终南山悟真寺,不久亲证三昧,极乐胜景,备在眼前。

贞观十五年,大师从悟真寺出发,前往玄中寺,师事道绰大师受净土教。

贞观十九年,道绰大师寂后,大师重返悟真寺,住持悟真寺的弘法及建设。著书立说,往返京师,大弘法化。写《弥陀经》十万卷,画净土变相图三百铺。三年赢得倾城归信,士女奉者其数无量。竟至“家家敬观音,人人称弥陀”,屠户改业,满城断肉。

约总章元年(668年),大师五十六岁,受请住于京都实际寺,因年事渐高,此后多于京都实际寺、光明寺、慈恩寺弘法,较少回山。但悟真寺有重大活动,仍然过问,如高宗咸亨二年(671年)三月,参与谋划悟真寺的水陆大斋法会。

由于高僧净业、静藏在鸿胪寺四方馆教授外来学僧,隋唐时期日本与朝鲜半岛三国多有学问僧及留学生来往悟真寺。善导大师的著作经由留学僧带回日本后,对日本社会民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来日本佛教信仰极为发达,而信徒又以净土系为最多,对善导大师极为敬仰,尊为高祖。为追仰祖恩,感念祖德,仅日本净土宗一派,至少有十家寺院冠名“悟真寺”,四十家寺院名“善导寺”,而以大师别号命名的“光明寺”、“光明院”竟多达近百所,可见大师之深受崇仰,也可知悟真寺从始即为国际性的净土宗大寺,乃至历经千余年,仍在异国备极推崇。

经唐末会昌法难,悟真寺破坏殆尽,此后历朝时兴时废,时至今日伟寺不存,唯留香火传续未绝。

文化遗迹

悟真寺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题咏悟真寺的唐宋诗歌多达40余首,著名诗人白居易、王维、王缙、韦应物、钱起、卢纶、张籍、张九龄、储光羲、孟郊、鲍溶、贾岛、张乔、魏野、王安石、苏舜钦等都有作品传世。特别是白居易的《游悟真寺》130韵长诗,堪称中国古代描写寺院长诗之最。

遗迹有晚唐至清末的9座灵塔和数种碑石,六朝至隋唐的4处像龛,神僧清虚熏香求祈的甘泉,唐明皇与高僧对弈的棋盘石,佛爷腰的北朝摩崖佛龛,碥梁的北宋苏舜钦刻石题名龛,以及灵龟石、定心石、车龙潭、黄龙潭等。至于史籍所载的上方北院和南院,至今仍有净土别院、观音堂、三宝堂、弥勒阁、画龙堂、法华堂、法华台、钟楼、南多宝塔与碥梁的进香阁遗址可循迹考查。

净宗祖庭

净土宗流传千年以上,普化于今日之全世界,古今天下,念佛的人千千万万,往生之者更是无计其数,然而净土宗根源何处?

不过或许有人乍见此说,内心仍旧可能生起疑惑:悟真寺,好陌生的字眼,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寺院,居然配得上“净宗根源”之称?

这并不奇怪,毕竟这段历史确实已经封尘太久了。

唐朝之时,悟真寺的名字恐怕天下佛子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里自然景色绝佳,人杰地灵,自古高僧辈出,群英荟萃。最重要的是,隋唐时代,这里出兴了净土宗二祖——善导大师。

善导大师所创立的净土宗,承续了道绰、昙鸾、天亲、龙树之净土正脉传承。完全以阿弥陀佛本愿的立场解释净土经典,丝毫不夹杂圣道诸宗理念,依阿弥陀佛本愿为立宗根本,有统一、完备的净土宗教判理论,有一脉相承的法义师承关系,教理、行仪非常完备,宗派规模至为严整。

历史上,其他祖师有关弥陀净土的解释,皆不具备上述特点,皆糅杂了诸宗混说净土,非纯依净土解释净土,故只是诸宗净土教,而非净土宗。如天台净土、华严净土、唯识净土、禅门净土等,即所谓“教宗天台,行归净土”“教宗华严,行归净土”之类。故善导大师被公认为净土宗二祖。

善导大师一生与之有关的寺院也很多,如山西玄中寺、龙门奉先寺、长安光明寺、实际寺、慈恩寺、香积寺、终南山悟真寺等,然而与大师缘分最深、最密切,称得上是大师根本道场的,还是悟真寺。

自贞观九年(635年)至总章元年(668年),除中间四年在玄中寺求学,大师大部分时间都在悟真寺。

善导大师

据史料,与善导大师有直接关系的寺院有:悟真寺、玄中寺、光明寺、慈恩寺、实际寺、西京寺、奉先寺、(昭觉寺)、香积寺,皆是久负盛名的宏伟大寺,其中与善导大师最有因缘的寺院则是悟真寺。

1. 善导大师入住悟真寺。时在贞观九年(635年),大师二十三岁,周游寰宇,求访道津,最终息影终南山悟真寺。

2. 善导大师在悟真寺亲证三昧。大师在悟真寺依《观经》修习,未越数载,已成深妙,极乐胜境,备现当前。时在赴玄中寺之前,大师二十余岁。古今高僧,少出其右。

3. 善导大师从悟真寺出发,前往当时全国净土教之中心——并州(今山西太原)玄中寺,师事道绰大师,受净土教。时在贞观十五年(641年),大师二十九岁(一说二十四岁时)。

4. 善导大师离开玄中寺,重返悟真寺。时在贞观十九年(645年),大师三十三岁(一说二十八岁时),为尽得道绰大师泻瓶之教,妙悟净土玄旨,宏图在胸,意气风发。其时,道绰大师已圆寂,随着大师返入帝京近郊悟真寺,大弘法化,全国净土教之中心也从并州移至长安。

5. 善导大师住持悟真寺,全面推进悟真寺弘法及建设。时约贞观二十年(646)至总章元年(668),大师三十四岁至五十六岁之间。

6. 善导大师在悟真寺著书立说。《观经四帖疏》等五部九卷,可推知大部分写于住持悟真寺期间。

7. 善导大师在悟真寺开宗立教,圆满创建净土宗。

8. 善导大师在悟真寺楷定古今,纠正古今对净土教法的错解。

9. 善导大师在悟真寺设立修习、法的体制。

10. 善导大师在悟真寺创修净土别院。即山北所建净土堂、法坛、玉像殿、迎宾阁。另重修山门殿、接引殿、栈道朱栏。时在永徽年间(650-655年)。

11. 善导大师在悟真寺取得金佛。因修建净土别院,开路劈石,石中竟得五寸金佛。时在永徽年间。

12. 善导大师在悟真寺的水陆道场,绘地狱变相壁画和壁塑。

13. 善导大师在悟真寺写《弥陀经》数万卷,分化有缘。

14. 善导大师从悟真寺出发,往返帝都长安,大弘法化,人尊“弥陀化身”。三年赢得倾城归信,士女奉者其数无量。竟至“家家敬观音,人人称弥陀”。屠户改业,满城断肉。一时间,京畿诸州僧俗向往,专程前往悟真寺礼谒求教者不可胜数。

15. 善导大师从悟真寺移住京都实际寺。时约总章初岁(公元668年),大师五十六岁。此后多往来光明寺、慈恩寺、实际寺弘法,出于年事渐高,较少回悟真寺。

16. 善导大师参与谋划悟真寺的水陆大斋法会。时在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年)三月,大师五十九岁。

17. 善导大师在悟真寺居住时间最长,贯彻其信仰生命的最初直到最后圆熟、大开法化的整个时段。

18. 善导大师使悟真寺走入全盛时期。拥有南北上下两院,佛寺群落六处,僧众千余人,殿宇庭堂四千多间,绵延四公里之多,据有山场河谷田产5000余亩,占地6平方公里,堪称盛唐时期最大的寺院之一。

19. 善导大师以悟真寺为本寺。

20. 善导大师使悟真寺跃升为唐代超一流的寺院。

21. 善导大师使悟真寺成为净土宗根本祖庭和根本道场。

22. 善导大师使悟真寺蜚声中外,誉播全球,成为全世界净土行人共同的圣地祖庭。为感念祖恩,忆念祖德,仅日本净土宗一派便有十家寺院冠名“悟真寺”,四十余家寺院名“善导寺”,以大师别号命名的“光明寺”、“光明院”近百家。

23. 善导大师使悟真寺名传千古,万代常鲜。悟真寺自古高僧辈出,但皆埋于历史陈迹,唯有弥陀化身善导大师的高名,与悟真寺一体相连,使得悟真古寺永久住于人们的记忆,千载以来,寻根祭祖,从无间绝。

24. 善导大师是悟真寺的魂、神、灵、命。善导大师与悟真寺依正相连,一体不分。没有善导大师,悟真寺不成其为悟真寺;没有悟真寺,即没有善导大师,也没有纯正净土法门的开展。

相关诗赋

游悟真寺

王维

闻道黄金地,仍开白玉田。

掷山移巨石,咒岭出飞泉。

猛虎同三径,愁猿学四禅。

买香然绿桂,乞火蹈红莲。

草色摇霞上,松声泛月边。

山河穷百二,世界接三千。

梵宇聊凭视,王城遂渺然。

灞陵才出树,渭水欲连天。

远县分朱郭,孤村起白烟。

望云思圣主,披雾忆群贤。

薄宦惭尸素,终身拟尚玄。

谁知草庵客,曾和柏梁篇。

游悟真寺诗(一百三十韵)

白居易

元和九年秋,八月月上弦。

我游悟真寺,寺在王顺山

去山四五里,先闻水潺湲。

自兹舍车马,始涉蓝溪湾。

手拄青竹杖,足蹋白石滩。

渐怪耳目旷,不闻人世喧。

山下望山上,初疑不可攀。

谁知中有路,盘折通岩巅。

一息幡竿下,再休石龛边。

龛间长丈馀,门户无扃关。

仰窥不见人,石发垂若鬟。

惊出白蝙蝠,双飞如雪翻。

回首寺门望,青崖夹朱轩。

如擘山腹开,置寺于其间。

入门无平地,地窄虚空宽。

房廊与台殿,高下随峰峦。

岩崿无撮土,树木多瘦坚。

根株抱石长,屈曲虫蛇蟠。

松桂乱无行,四时郁芊芊。

枝梢袅青翠,韵若风中弦。

日月光不透,绿阴相交延。

幽鸟时一声,闻之似寒蝉。

首憩宾位亭,就坐未及安。

须臾开北户,万里明豁然。

拂檐虹霏微,绕栋云回旋。

赤日间白雨,阴晴同一川。

野绿簇草树,眼界吞秦原。

渭水细不见,汉陵小于拳。

却顾来时路,萦纡映朱栏。

历历上山人,一一遥可观。

前对多宝塔,风铎鸣四端。

斗薮尘埃衣,礼拜冰雪颜。

叠霜为袈裟,贯雹为华鬘。

逼观疑鬼功,其迹非雕镌。

次登观音堂,未到闻栴檀。

上阶脱双履,敛足升净筵。

六楹排玉镜,四座敷金钿。

黑夜自光明,不待灯烛燃。

众宝互低昂,碧佩珊瑚幡。

风来似天乐,相触声珊珊。

白珠垂露凝,赤珠滴血殷。

点缀佛髻上,合为七宝冠。

双瓶白琉璃,色若秋水寒。

隔瓶见舍利,圆转如金丹。

玉笛何代物,天人施祇园。

吹如秋鹤声,可以降灵仙。

是时秋方中,三五月正圆。

宝堂豁三门,金魄当其前。

月与宝相射,晶光争鲜妍。

照人心骨冷,竟夕不欲眠。

晓寻南塔路,乱竹低婵娟。

林幽不逢人,寒蝶飞翾翾。

山果不识名,离离夹道蕃。

足以疗饥乏,摘尝味甘酸。

道南蓝谷神,紫伞白纸钱。

若岁有水旱,诏使修苹蘩。

以地清净故,献奠无荤膻。

危石叠四五,磊嵬欹且刓。

造物者何意,堆在岩东偏。

衣服似羽翮,开张欲飞鶱。

岌岌三面峰, 峰尖刀剑攒。

往往白云过,决开露青天。

西北日落时,夕晖红团团。

千里翠屏外,走下丹砂丸。

东南月上时,夜气青漫漫。

百丈碧潭底,写出黄金盘。

蓝水色似蓝,日夜长潺潺。

周回绕山转,下视如青环。

或铺为慢流,或激为奔湍。

泓澄最深处,浮出蛟龙涎。

侧身入其中,悬磴尤险艰。

扪萝蹋樛木,下逐饮涧猿。

雪迸起白鹭,锦跳惊红鳣。

歇定方盥漱,濯去支体烦。

浅深皆洞彻,可照脑与肝。

但爱清见底,欲寻不知源。

东崖饶怪石,积甃苍琅玕。

温润发于外,其间韫玙璠。

卞和死已久,良玉多弃捐。

或时泄光彩,夜与星月连。

中顶最高峰,拄天青玉竿。

(鼠冋)(鼠令)上不得,岂我能攀援。

上有白莲池,素葩覆清澜。

闻名不可到,处所非人寰。

又有一片石,大如方尺砖。

插在半壁上,其下万仞悬。

云有过去师,坐得无生禅。

时复明月夜,上闻黄鹤言。

回寻画龙堂,二叟鬓发斑。

想见听法时,欢喜礼印坛。

复归泉窟下,化作龙蜿蜒。

阶前石孔在,欲雨生白烟。

往有写经僧,身静心精专。

感彼云外鸽,群飞千翩翩。

来添砚中水,去吸岩底泉。

一日三往复,时节长不愆。

经成号圣僧,弟子名杨难。

诵此莲花偈,数满百亿千。

身坏口不坏,舌根如红莲。

颅骨今不见,石函尚存焉。

粉壁有吴画,笔彩依旧鲜。

素屏有褚书,墨色如新干。

灵境与异迹,周览无不殚。

一游五昼夜,欲返仍盘桓。

我本山中人,误为时网牵。

牵率使读书,推挽令效官。

既登文字科,又忝谏诤员。

拙直不合时,无益同素餐。

以此自惭惕,戚戚常寡欢。

无成心力尽,未老形骸残。

今来脱簪组,始觉离忧患。

及为山水游,弥得纵疏顽。

野麋断羁绊,行走无拘挛。

池鱼放入海,一往何时还。

身著居士衣,手把南华篇。

终来此山住,永谢区中缘。

我今四十馀,从此终身闲。

若以七十期,犹得三十年。

题悟真寺

卢纶

万峰交掩一峰开,晓色常从天上来。

似到西方诸佛国,莲花影里数楼台。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