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走书

更新时间:2023-11-02 11:53

宁波走书,又名“莲花文书”“犁铧文书”,是浙江宁波传统地方戏曲之一。

历史沿革

宁波走书起源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据艺人所传,其最早从上虞流入(有另一说法,称其形成于清光绪年间的余姚农村,清末民初流传入宁波城区,继又向镇海、舟山地区拓展)。最初为佃工在农作时你唱我和、自娱自乐的小曲,借此消除疲劳,后由唱小曲发展到唱有故事情节的片段。

光绪至民国年间,这种演唱形式已普遍流行,其表演形式亦由初时一人自拉自唱的“坐唱”,发展到演员坐在桌后唱、伴奏乐队坐在桌子两旁的“里走书”,最后演变为演员与乐队相对各坐一旁,演员在台上有较大空间可作表演区的“外走书”。余姚有一些农闲时从事曲艺演唱的农民、小贩和手工业者,成立了“杭余社”组织,经常交流演唱经验,研究曲艺书目。其中有位叫许生传的老先生,吸收了绍兴莲花落的曲调,率先采用月琴伴奏,自弹自唱,很受群众欢迎。在他的影响下,许多艺人也都采用各种乐器伴奏,还从四明南词、宁波滩簧、地方小调中引进不少曲调,加以改造应用。同时,在书目方面也有了发展,出现了《四香缘》《玉连环》《双珠凤》《合同纸》以及《红袍》《绿袍》等一些长篇,演唱活动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到宁波、舟山、台州三个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宁波走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已从“坐唱”发展到“走唱”,从单档发展到双档乃至男女双档。1950年戏曲改进协会成立后,即对走书的曲目、表演和曲调进行研究。1952年,正式定名为“宁波走书”。1958年,戏曲改进协会还专门培训了朱桂英等一批女演员,由许斌章演唱的现代短篇《朱德能创造防护罩》赴北京参加首届全国曲艺会演,获得好评。“文化大革命”期间,宁波走书受到极大的摧残。1978年后又得以恢复。至2009年时,宁波走书仅在宁波市区就有专业和半职业艺人200余人,成为浙江省较有影响的曲种之一。

艺术特色

表演形式

宁波走书表演最初是一人演出的“坐唱”,由一位演员边唱边操乐器自行伴奏;其后演变为“里走书”,一人坐于桌后演唱,一人坐在桌子横旁伴奏;再后演唱者与伴奏者分坐桌子两旁,演唱者可在台上走动表演,称为“外走书”。演出时舞台上设一张桌子,饰以紫红丝绒制作的精致桌围,上绣走书演员名字或曲艺队名称,桌上放置一把折扇、一块手帕、一块醒木几样表演道具。演唱者坐在桌子左边,伴奏者坐在桌子右边。演出双档走书时,两位演员分坐桌子两边,乐队坐于舞台右后方。演员除说、唱、弹外,表演中还需做到“噱”、“渔”。“噱”是以滑稽的语言动作引人发笑;“渔”是一人饰演生、旦、净、末、丑多种脚色。

表演服饰

宁波走书表演时,男演员一般着长袖大襟长衫;女演员穿旗袍或大襟短衫,脸部施以淡雅的粉妆。演新编现代曲目时,男、女演员均像乐队演奏员一样着平常穿的服饰。

演出道具

宁波走书的道具主要有惊堂木、折扇、手绢等。惊堂木(也称醒木)既代替县官老爷坐公堂时拍桌的惊堂木,又可用来模拟和制造各种声音,同时兼作演唱开场起板。折扇用来代替笔墨纸砚、刀枪剑载、金锄本槽担鞭等道具。手绢用来代替女人的手袋、披肩等,亦用作布、绳、包袱等,如店小二的搭桌布,客商和小贩的搭肩袋,以及悲剧中女性人物自尽时的上吊绳等等。

唱腔曲调

宁波走书有四个腔系,即走书腔系、四明南词腔系、乱弹腔系和杂曲小调。其中走书腔系的【四平调】【马头调】和四明南词腔系的【赋调】在演唱中运用较多,艺人们称为“老三门”。

走书腔系有【四平调】【马头调】和【还魂调】。【四平调】是宁波走书最具特色的曲调,多用于演出开始时,起定场作用。因其曲体结构较为规整,不便于叙事和抒发感情,因此用的次数不多。在某些情节转换处,也可单唱【四平调】的第四句,作为“交代”。【马头调】系从北方传入,结构简单,口语化强,伴奏灵活,多用于行路观景或对人物的描绘、叙述事件等。【还魂调】多用于反面人物,表现阴阳怪气、油腔滑调的形象,或有气无力、垂头丧气等情绪。

四明南词腔系有【平湖调】【赋调】【慈调】。【平湖调】系正宗的四明南词曲调。【赋调】是宁波走书中用得最多的曲调之一,节奏自由,行腔流畅,可以边走边唱,唱唱停停,既可描绘景色,又可叙事抒情。【慈调】也有写作【词调】,又名【悲调】,多用于哀伤之处。

乱弹腔系有【三顿板】【二簧】等。【三顿】由绍兴乱弹衍变而来,多用于愤怒、急躁、紧张等情绪。【二簧】一般表现人物的焦急情绪;紧拉慢唱的【快二簧】则适宜表现人物的烦躁、发怒。杂曲小调。在宁波走书演唱中使用不多,但为了书情的需要和听众的喜爱,演唱者往往会插入一些,如【大陆调】【一根藤】【夜夜游】等曲调。

上述的各个腔系曲调,在演唱艺人熟练的掌握下,常被互相转接使用。

代表曲目

宁波走书主要的传统节目有《白鹤图》《黄金印》《四香缘》《十美图》《玉连环》《何文秀》《胡必松》《双珠球》《三门街》《大红袍》《绿袍》《珍珠塔》《麒麟豹》《玉狮子》《天宝图》《包公案》《乾坤印》《穿金线》等。

流行地区

宁波走书主要流行于浙江省宁波市、舟山群岛一带及台州地区的临海、天台、黄岩和杭州等地。

传承保护

流传现状

宁波走书艺术是一种口传心授的曲艺艺术,老艺人逐年谢世,后继乏人,传承困难。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文化生态的变迁,宁波走书演出市场日益萎缩,曲艺队解体,大批走书演员纷纷转行,走书艺术陷于濒危之境,亟待抢救保护。

保护措施

一、充分利用现代传媒,送宁波走书进农家。在鄞州区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大力支持、扶持下,鄞州电视台于2006年起开辟“宁波走书电视书场”栏目,现已播录了10部宁波走书传统精典大书,并由鄞州广播电台调频广播同声播出。

二、利用非遗展示中心,推介、宣传宁波走书。鄞州区在著名风景旅游区——宁波天宫庄园中的西江古村建立“宁波市非遗展示中心”。展示中心专门设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波走书”的展厅,解绍宁波走书、展演宁波走书。

三、搭建宁波走书产品供需信息平台。让宁波走书演出市场和农村群众需求的充分对接,使广大农民群众能真正欣赏到自己喜欢的演艺节目,让有一定实力的宁波走书演员能真正寻觅到市场和知音。

2022年9月,因机构改革,保护单位更名为宁波市鄞州区咸祥镇咸六村股份经济合作社。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宁波走书项目保护单位宁波市鄞州区咸祥镇咸六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宁波市奉化区文化馆评估合格。

传承人物

沈健丽,女,1950年6月出生于浙江慈溪。十二岁学唱越剧,十八岁学唱宁波走书,与丈夫搭档,从事曲艺工作五十余年,从未离开过舞台。其演唱生动、细腻、丰满,将风雅别致的越剧唱腔和高昂雄浑的京剧唱腔揉合引入宁波走书之中。代表作有《平阳传》《天宝图》等。2008年12月,沈健丽入选为浙江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类(宁波走书)代表性传承人。

入选非遗

2008年6月7日,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奉化市(现宁波市奉化区)联合申报的“宁波走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67 。

曲艺价值

宁波走书以当地群众鲜活生动的语言、独具地方韵律的音乐唱腔进行“说唱”表演,其叙述故事、描绘人物、介绍环境、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既通俗易懂又使人感到亲切、过瘾,给听众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故而一直来深受广大中老年朋友的欢迎。宁波走书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保库中珍贵财富,它丰富了地域文化的内涵,为现代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艺术传统、艺术经验和艺术形式。

重要活动

2019年6月26日,“宁波走书”走进由慈溪市非遗中心组织的非遗课堂在附海镇东海村文化礼堂进行演出。

2019年8月24日,由慈溪市非遗中心的主办的非遗课堂走进掌起镇任佳溪村文化礼堂。由掌起慈北曲艺团从艺50多年的邱佰会演唱宁波走书《良心》,用传统“非遗”文化歌颂了社会主义新时代、新风尚。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