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瓯

更新时间:2024-01-28 20:28

东瓯国,前身是东瓯部落,是汉族先民的一支瓯越,位于今浙江省南部。相传为越王无彊次子欧阳蹄所建立的国家,又名东越国

历史沿革

西汉居住在今浙南的一支越王族后裔,第六代王叫欧安朱,秦灭六国后废东瓯国,国名虽被除,但辖地仍为安朱所统。其侄欧摇,在秦末因拥护汉朝灭项羽,被汉朝封为东海王,其国称东海王国。因国都在温州瓯江流域所以又称之为东瓯王国。

西汉七国之乱时,东瓯国与七国是盟友。吴王刘濞[bì]被太尉周亚夫与大将军窦婴丹徒击败投奔东瓯国后,汉廷密使游说东瓯王欧贞复,于是东瓯王弟“夷鸟将军”欧贞鸣,趁劳军之际杀了刘濞将功折罪。事后东瓯王欧贞复被改封为“彭泽王”,夷鸟将军欧贞鸣封为“平都王”。

刘濞之子逃到与东瓯王国的邻国闽[mǐn] 越王国(首都东冶,今福建福州),唆使闽越王攻打东瓯国。东瓯王向汉朝求救,汉军兵至,闽越撤兵,汉军兵退,闽越复扰。汉武帝建元三年东瓯王欧贞鸣战死,其子欧望不堪数番折腾,遂向汉朝请求纳地全国迁徙汉朝。汉武帝准许后,东瓯王欧望率领部属军队四万多人北上,被安置在江淮流域庐江郡(今安徽舒城地区),并被降封为“广武侯”,东瓯国从此被并入中央王朝(之前是独立王国),其地域被划入会稽郡

历史概况

越地东瓯国(又叫东越国亦称瓯越国),分前东瓯与后东瓯。前东瓯是东瓯部落,属百越众支系的其中一支,但不符合民族的定义,其后裔族群的祖先不同,有大(汉族)、雄王京族)、布洛陀壮族)、袍隆扣(黎族)等等,故百越并非民族概念;后东瓯是民俗称东瓯国。西汉官方册封的名称是东海国,古代王邦国家,统称为东瓯国,即今温州(包括浙江台州与丽水地区)。

晋人郭璞注《山海经》说:“瓯居海中,郁林郡西瓯”。瓯、或写作“沤”、“区”、“欧”,是较早时期对越人的族称。《逸周书》:伊尹为四方令,正东有“越沤”,正南有“瓯人”。“瓯邑” “且瓯”不注地望。“区吴,谓蒙之东区,汉之荔浦也。“瓯余”谓乌程东二十里有瓯余山。周秦时代,人们常称东南沿海的越人为瓯人、且瓯、沤深、越沤。称岭南的人为路人、瓯邓和骆越。据历史记载,温州古称瓯越东瓯王驺摇本姓欧,反秦,领受辱姓驺。)是越王勾践的十三世孙。

战国晚期,有一支越人大部落活动于瓯江流域一带,因为东瓯王封地在采欧山,被称为东瓯。

据史籍《淮南子》记载:“秦始皇派遣国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杀南野之境,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驰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瓯君译吁宋。而越人皆入丛簿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亡,杀尉屠睢,仗尸流血数十万,乃发适戍以备之。”秦军共分五路,一路攻取东瓯和闽越(今浙南、福建),两路攻南粤(今广东),其余两路攻西瓯(今广西)。秦发动对百越的战争共有三次,主要是秦军和两广土著军的战争,这三次统称为“秦始皇三征岭南”。战争从公元前219年始至公元前210年结束,共历时九年。第一次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率领五十多万大军分五路南下攻击百越,其一路秦军出兵当年即攻下东瓯和闽越,在此地设置闽中郡;余四路秦军攻岭南遭到两广军袭击而大败;第二次是公元前214年秦军在任嚣赵佗的率领下攻击岭南,该战使百越之地纳入了秦的版图。

东瓯国都位于温州市区(有台州学者提出国都故址在温岭之说,但后确认为徐堰王古城遗址)。当时东瓯王的府邸“瓯王府”作为温州文化和行政中心,每逢喜庆和重大的节日东瓯王都会在“瓯王府”用温州特产犒劳属地的文武百官和宴请各地的文人雅士。温州的历史从此在两千多年前首次被载入了史册,为后来温州行政区域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深远的影响。

君主世系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